首頁
Home
產品展示
Nav
名師風采
Nav
課程介紹
Nav
關于我們
Nav
箏有故事
Nav
一組與箏有關的老照片
分享到:
微信
新浪微博
QQ空間
豆瓣網
百度貼吧
復制網址
佘永鴻與“李派潮箏”
佘永鴻,潮州箏李派一代宗師。傳承李嘉聽先生箏藝,經過長期研究,采百家之長,揉合三弦、二弦、古琴、嗩吶等演奏特點,吸收融化到潮箏技法中來。例如右手彈奏的以“三點一”為基礎,變化為“攥法”;運用帶指與抹指的不同手法,突破前人逆指不彈箏的框框。左手按音取韻的“老虎開牙”、“潮州揉”、“空弦連音揉滑”等……拓展和豐富了潮箏技法,為潮箏從弦詩樂,細樂脫胎成獨奏樂器,為”李派潮箏”的成型與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。
張漢齋、林毛根與“洪派潮箏”
張漢齋是“洪派潮箏”一代宗師,師承洪派鼻祖洪派臣。
二十世紀二十年代,著名的汕頭公益國樂社成立,張漢齋先生從潮州移師,登陸汕頭,是公益社的骨干。三十年代開始在汕頭育善橫街二號公益社三樓開辦嶺東國樂傳授所,親任主任。張漢齋先生在汕頭幾十年如一日,通過辦班、師徒傳承等方式,培養了潮箏大師林毛根先生等洪派第三代傳人,使“洪派潮箏”在汕頭扎根,開枝、發葉、結果。
郭鷹與“海派潮箏”
郭鷹,“海派潮箏”的鼻祖。郭先生早年在上海以業余箏人的身份開展箏樂活動,為潮州箏在上海灘的推廣與傳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,而郭先生從業余到專業的華麗轉身則奠定了“海派潮箏”在中國箏壇的地位。1952年,郭鷹先生成為上海民族樂團的古箏演奏員,1960年應聘在上音、南京藝術學院任教,通過對潮州箏曲的整理,定譜、定指法的標準化教學模式,確立“海派潮箏”的演奏風格,使“海派潮箏”走上專業化、標準化的傳承之路。
郭鷹、許菱子與《寒鴉戲水》
許菱子,文革后考入上海音樂學院,大二得到來校任教的郭鷹的指點。其《寒鴉戲水》從對音樂嚴苛的父親(許守誠先生)親傳到郭鷹先生的“再造”,再到維也納金色音樂廳的歷史性獻演,成為中國箏壇的一段佳話。郭老遂發出了“感慨萬千,老淚縱橫,誰能料到,十一年后,她己經在維也納金色大廳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國古箏的無窮魅力,圓了我們一代人的夢”的感慨,興奮之情溢于言表。
陳蕾士,潮州箏樂海外傳播使者
陳蕾士,潮州人,二戰結束后移居英屬馬來亞。曾應邀到英國、美國、法國、意大利、德國等國家舉行古箏演奏及演講會,馳譽國際。
歷任多處國樂團體顧問,亞洲音樂藝術協會理事、臺灣國立藝專教授以及臺灣中國文化大學教授等。七十年代末開始,轉任教于香港中文大學音樂系。
出版《潮樂絕譜二四譜源流考》、《潮州音樂的種類及其歷史性》、《潮州音樂的繼往與開來》等。
推薦文章
更多>>